当前词条:凯美瑞质量来源:网上车市网友或论坛
就媒体上能见到的投诉,实际上已经被缩水了很多,许多投诉能在店内解决,车主通常是不愿意去投诉的,麻烦不说,还浪费心情,因此,实际上,凯美瑞车型所出现过的问题要比网上所说的多不少。而寻找其根本原因,则显然是广丰在制造的过程中,对于质量把控的不过关。而多方面的质量投诉至少暴露了广汽丰田三方面的弱势:
第一:总体制造标准不同步
这也是许多车企在中国市场普遍所犯的毛病,由于中国标准的相对落后,追逐利润的本性,让厂家趋向于采取以国家标准为底线,因而降低自身的标准,这虽然不会对品质有什么严重的影响,但其后果就是“小病不断,大病偶犯”。事情出多了,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,自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,因此,广丰在这方面喊冤,大可不必。
『厂家的标准是第一道底线,把握不好会各方面都下滑』
因为缺乏对于自身的标准的追求,进而众多厂商默认的选择形成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大的企业生产环境,坚持可靠质量的厂商是少之又少;尤其是在丰田“精益生产”对于节约成本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,前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往往趋向于围绕于“中国标准”来约束自己,难免会影响到质量。
大胆一点想想,如果广丰在北美市场按照“中国标准”进行生产,恐怕在北美都无法上市;又试想一下,如果在诸多的投诉中,选几个稍微严重一点,但是又没见到广丰发起召回的车型,到了北美和欧洲市场,恐怕早就会受到调查了。
第二:供应商管控不足 装配工艺有待提高
标准低下,供应商的管理方面也似乎有所欠缺。诸如在各种投诉中,不乏出现零部件本身的问题,比如对于常见的磨损件的的寿命问题、非常用件的不合格率的问题等等。
在大多数主机厂内部,都有一套对于经销商质量的认证和考核系统,以此来考核经销商的质量水平。但遗憾的是,在总装的过程中,有一点值得注意,就是“累加风险”。对于国产零部件和进口零部件,其各个所执行的标准是不同的,各个部件由于其采购体系所导致的使用最低标准,累加在一起,导致最后组件、部件乃至整车的品质可能相差甚远。这也是为何有时候凯美瑞的新车或者只行驶了一两万公里,就发生明显的质量问题。
『传统的供应商管理』
对于供应商管控的不足,以及装配工艺的相对较低的标准,促使了最终成品质量的不稳定,也为日后返工埋下了隐患,比如水箱漏水、玻璃容易破损、车轮跑偏等等问题,均出自于这样一个体系。
第三:检验不给力 漏网之鱼多
这也是作为厂家和经销商容易犯的一个毛病,不局限于凯美瑞。首先是在合格率上,在经历了冲压、焊装、涂装之后,车辆的各个零部件已经基本成型,已经有了其自身的质量稳定性、公差、尺寸标准,因此总装的工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产品成型的质量,既能让几个刚刚合格的零件组装成耐用的组件,也可以使几个制造精度很高的零件组装失败,成为不合格产品。
因此,在总装中的各种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。虽然广丰的机器人生产线已经很丰富,但是遗憾的是,在总装环节,包括广丰在内,很多的厂家仍然大量使用的是人工进行操作,并且最终的检测也是通过人工来完成,除非具有充足的、有一定经验的师傅,否则在这一环节中,将会出现众多的问题。
『凯美瑞发动机』
比如,在上述投诉中,新车发动机噪声大,检测以后是气门比标准值大0.5,这固然是制造零部件之时的问题,但了装配来讲,显然是由于人工进行控制时所忽略的地方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是在整个检验体系中的流程问题。比如,对发动机噪声的检测如何进行?整车组装以后的发动机噪声是否有人进行敲定?各个螺丝之前的扭矩是否符合规定?达到什么级别?面对每天若干辆车型下线,是否有足够的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出厂前最后一关进行把控?
在整个检验体系中,厂家与经销商是否建立了足够的反馈机制?如何让有潜在问题的车辆在销售到客户手里之前就发现?这些都是厂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。
因此,无论是直观上还是客观上,都有理由说,凯美瑞在冲量的同时,相对忽略了对于质量的管控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就可以说明原因:假设,2009年产量10万,2010年产量翻番达到20万,而工厂设备、人员、培训程度,并没有达到与销量同步的增速,那么显然,多出来的量,多半也就依靠机器与员工来加班加点完成了,人和机器犯错误的概率也会增大就很自然了。
由此来看,笔者也建议凯美瑞,在制造的过程中,少一点“向钱看”,多一点“向前看”,在销量好的时候,别忘了从源头上减少一点质量问题,而不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和公关来化解信誉危机,“治水宜疏不宜堵”这句老话,放在凯美瑞身上,还是实用的。